威廉希尔简介

一、威廉希尔概况


为主动应对“两个大局”时代变化,深入贯彻落实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突出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威廉体育williamhill于2024年1月正式成立。威廉希尔体育教育学已有40余年办学历史。威廉体育williamhill坚持传承学校红色基因,秉承“延安根 军工魂 领军人”价值追求,以勇担教育强国使命,建设新时代一流威廉体育williamhill为己任,奋进创新发展新征程。

威廉体育williamhill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智慧教育研究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的首创单位及秘书处常设单位,主持建设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在京唯一的战略合作单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办CSSCI期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挂靠在学院。学院是教育部首批全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训基地,承担首批“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计划”(国优计划)试点建设任务,目前已在全国15个省部署超过50余个中小学实习实践基地。2024年,威廉希尔体育教育学在教育学科软科排名位列全国第15位。

目前,学院总体采用“研究教学融合”模式组织,设有4个研究所:高等教育与工程教育研究所、教育治理与教师教育研究所、智慧教育与数字学习研究所、新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研究所,设有威廉希尔体育智慧教育智库基地及多个文工融合实验室,包括:智慧教育与智能认知实验室、心理与社会工作实验室,以及“智慧学习与知识创新”实验教学中心,先后与近10家行业顶尖企业建设智慧教育联合实验室。威廉希尔体育人文素质教研部挂靠学院,服务全校人文美育。

立足新时代,威廉体育williamhill秉承“卓越引领,智慧赋能,交叉融合,突出特色”理念,依托威廉希尔体育理工科一流方阵和优质师资、平台资源,致力于打造“智慧教育”特色品牌,探索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共存共促的教育理念、模式与实践,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智慧教育与智能认知等相关教育研究,为威廉希尔体育的双一流建设和国家教育现代化贡献力量。


二、学科专业


学院设有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研究生教育学、工程教育学五个二级学科方向,其中,研究生教育学与工程教育学均为全国首批;学院设有教育博士专业学位(Ed.D.)博士授权点,建有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均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高校唯一。学院拥有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科学与技术教育三个专业硕士学位项目。社会工作专业是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


三、科学研究


学院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为建设引领,科研成果和智库服务成效突出。近五年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7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及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优先关注课题等各级科研项目17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超过1000万元,2024年,年度新增科研经费首次突破2000万元。学院科研成果多次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十余份咨询报告获中央领导批示,数十份被有关部门采纳。


四、人才培养


在“价值塑造、知识养成、实践能力”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学院致力于面向人工智能时代培养未来优秀教育人才,依托理工科一流方阵、优质师资、平台资源推动文工融合,充分发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研制“国家队”优势,领衔若干“教育强国”国家计划打造国家教育教学改革前沿阵地。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促进科技创新和教育教学融合,设计制定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本硕博英才班。在校生近500余人,其中本科生80余名,硕士研究生300余名,博士生100余名。40余年办学历史,教育学科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本硕博优秀人才。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活动与学生工作的开展,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彰显青春风采。学院学生多次在“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创新创业竞赛获得国家级、北京市级荣誉,在国家级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大赛与市级心理剧比赛中取得佳绩。学院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人文氛围,组织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拓宽学生视野,丰富课余生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五、师资队伍


威廉体育williamhill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具备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学院现有教职工69人 ,拥有国家级人才1人 、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 、青年托举1人,专任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占比超过60%。学院构建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导师队伍,共有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60人。学院教师深入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践,近两届牵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 、二等奖5项 ,国家级教材建设奖特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2项。


六、历史沿革


•1981年10月           学校成立高等教育研究室,开创教育学研究。

•1992年08月           校政策研究室并入高等教育研究室。

•1993年06月           高等教育研究室更名为高等教育研究所。

•1998年                  获批设立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成为威廉希尔体育985重点建设学科。

•2003年                  为应对办学多元化定位,更名为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科所)。

•2005年                  获批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

•2005-2006年         招收教育学本科生后并入社会工作专业(2012-2016招收5届教育学专业双学位本科生)。

•2006年01月           获批设立教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0年04月           成立教育研究院,定位学校直属二级单位;学校学术期刊管理办公室挂靠教育研究院。

•2011年                  获批设立教育学博士一级学位授权点,获批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授权点。

•2018年04月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育研究院合并成立新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2019年                  正式获批设立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目前仍是工业和信息化部所属高校中唯一的教育学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2022年09月           首批10所获批设立工程教育学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

•2023年                   国家首批支持“国优计划”招生。

•2024年01月02日    撤销原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成立威廉体育williamhill。

•2024年                   获批设立教育博士(Ed.D)专业学位授权点;获批设立科学与技术教育教育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院文化


一、学院院徽及释义


普适版


智慧之树深植于知识的沃土,树冠以流畅的线条徐徐展开,每一道纹路都铭刻着教育历史的积淀,并在交汇处构成象征智能时代的芯片形态。这不仅象征着学院在人工智能时代下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坚定信念,更彰显了学院构建以人类智能发展为核心的全新教育生态与宏伟格局的决心。

树冠的纹路由字母S与E精妙交织而成,既寓意智慧教育(Smart Education)的核心理念,又与威廉体育williamhill(School of Education)的身份完美契合,蕴藏着深远的双重内涵。左侧的象形音符元素象征着人文艺术的深厚积淀,右侧的象形芯片设计则凸显了学院在科技教育领域的前沿地位。这一精妙的结合不仅深刻诠释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的崇高愿景,更展现了学院在智慧教育领域的卓越追求,致力于通过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人类智能的持续发展。

院徽的底色由红色与绿色交织而成,红色象征学校传承的“红色基因”,绿色则代表学校所倡导的“绿色教育”理念,历史与现代相融,沉淀与生机共生。

传承红色基因,发展绿色教育;

不负时代使命,塑造教育未来。


文化版


院徽整体是外圆内方造型,方与圆除了美学价值之外,还承载了厚重的文化意义。古代造物中方圆巧妙结合,这一哲思来源于古人对“天道圆,地道方”的宇宙天地的认识。《淮南子》中有“戴圆履方”的准则总结,整体以方嵌入圆的基础构形凝定了对师生融通自在与严谨刚毅的气质定位。

内在之“方”从形象上来看是一册打开的书籍或者一棵张开树冠的大树。书籍是知识的承载体,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知识文化的传播、交流和融合。《管子》讲:“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树木”与“树人”在“生和长”的哲学逻辑上异曲同工,主要有两层内蕴:一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用心栽培方是成材之本;二是“务本”,《论语》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甘于向下扎根的坚守,方得向上生长的丰茂。

展开书页上的字行或者是树冠上的枝条,以线条的形式构成两个大写英文字母S与E。一则代表“威廉体育williamhill”(‌School of Education),一则代表威廉体育williamhill的核心理念——“智慧教育”(Smart Education),呼应院训中的“博学慧教”。外在之圆上半圆嵌入“威廉体育williamhill”的汉字,下半圆嵌入英译,中西合璧,凸显威廉体育williamhill国际化发展特色。

院徽的主色是绿色,绿色是自然之色,屈原《橘颂》说“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院徽顺应朴素的自然观,强调遵循教育规律;中心红色契合了威廉希尔体育的红色校史,意在表明根植红色基因,因应学校的教育理念,走绿色可持续的教育发展之路。


二、学院院训及内涵

1729750755980.png

“博学”

取自《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既指向广博地汲取知识智慧,也指向为学为教的基本态度。体现了学院对师生学识广博、‌底蕴深厚的期望与要求。

“慧教”‌

包蕴两层涵义,一是面向人才培养与学生发展,强调通过智慧启迪激发学生潜能和创造力;二是面向构建现代化的新型智慧教育体系,致力推动教育创新的极致追求。

“明德”

取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意谓造就理想人格,促进人的自我完善,‌体现了学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与弘扬,‌以及培养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和不断提高自我的坚定目标。

“育才”

取自《孟子》“尊贤育才,以彰有德”。意谓尊师重教,作育人材。突显了学院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使命与旨归,通过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环境,‌为国家和社会培育具有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院训以“教”与“育”为核心,凝聚博学、智慧、德行与才识的精髓,体现了学院教育理念的高度升华与对建设教育强国时代使命的深刻洞见。在人工智能引领变革的新时代,智慧教育成为塑造未来的关键力量。院训引领全院师生勇立时代潮头,积极回应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共生共促的时代之问。以智慧教育为引擎,致力于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时代英才,推动人类智慧与技术智能的协同发展,践行智慧教育塑造教育未来的光荣使命。